当钧达股份以22.15港元的发售价登陆港股,预计将收取到的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12.9亿港元后,光伏电池片赛道的竞争格局或将进一步改变。
作为国内首家“A+H”股光伏制造企业,这笔资金将给钧达股份开拓市场提供支撑,很难不让同行羡慕。
毕竟在行业下行周期,现金流就是企业的生命线,这场资本竞赛的胜负,或将直接决定谁能熬过凛冬。
与钧达的境遇相对比的,是同赛道企业的困局。中润光能和润阳股份均于2024年上半年在深交所折戟。
中润光能递交港股申请时间甚至早于钧达,但仍需就证监会要求补充材料说明;润阳股份几经波折后终于抱上盐城国资大腿,又与债主奥特维、捷佳伟创等五家设备厂签订债转股协议,才保住重返A股的希望,债转股总额已达11.6亿元。
而此刻的光伏电池片市场,垂直一体化的电池产能已足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留给专业化企业的外采市场空间正被不断挤压,缺钱的专业电池企业还需在技术迭代与海外扩张上与一体化企业赛跑。钧达、中润、润阳、英发……这些行业佼佼者,谁能在这场生死局中成功破局,又有谁将率先被淘汰出局?
专业电池片企业集体困境:国内市场萎缩
钧达股份的专业化程度在光伏主产业链中也排在前列,其电池片业务基本占据公司的99%。这在一体化当道的光伏行业,相当异类。
从2022年开始,专业化企业和一体化企业快速分野,但考虑到电池片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资金要求等因素考虑,龙头组件厂商虽积极自建电池片产能。
但基于资金使用效率、专业分工及灵活性等因素考虑,客观上也会保持组件产能持续高于电池片产能,从而持续存在外购电池片的产能缺口。
由此,专业化电池片厂商、垂直一体化组件厂商、新进入厂商组成了如今电池片环节的竞争格局。
而专业化电池片企业正面临市场份额萎缩的窘境。根据Infolink的数据,2024年前五大电池片生产商共计出货162.8GW,较2023年减少了19.2GW,同比下滑10.8%,全年下滑幅度超过上半年下滑幅度的8%,显示出专业化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持续收缩。
这背后,通威、爱旭等一体化巨头的战略调整是关键变量,尤其爱旭专注于BC技术的发展,虽然去年3月公告有15GW TOPCon的产能,但从年报上看,并未出货,电池片出货主力仍是PERC产能,总量从2023年38.2GW降至25.47GW,直接减少了12.73GW。
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润阳股份最先未跟上其他企业技术转型的步伐,旧技术路线产能包袱大、重资产硅料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逐渐掉队。
钧达股份虽实现全年出货量从29.96GW到33.74GW的增长,但全年市场环境也在发生变化。2024年下半年钧达股份电池出货共计14.53GW,而2024年上半年为19.21GW,环比减少了近5GW。
而这还是在海外电池出货占比大幅提升的情况下。这可能意味着,钧达股份在国内电池出货量的显著下滑。
伴随一体化企业自供比例提升以及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专业化电池片企业国内市场份额被蚕食,出海已从“可选项”变为专业化企业的“必答题”。
钧达、中润先后赴港,最大目标市场仍是北美
企业赴港上市的核心驱动力源于全球化战略需求。尤其对于专业化的电池片企业而言,未来几年的出海成色或关乎企业生死。
根据中润光能招股书,公司国内营收从2023年的180亿降至75.97亿元,占比降至67.1%,海外市场收入有所提升,占比从2023年的13.9%增长至32.9%。
中润光能主要由于老挝地区投产放量,其前瞻的布局使当地产品具备了少数的溢价空间。
另外,据阿尔法工场报道,在美国11月东南亚关税大棒砸出之后,中润光能老挝厂出货量激增,远超其实际产能。这是因为,不少中国光伏企业“借壳”中润光伏,进行了转口贸易。
钧达股份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提速更快。2024年度,公司国内营收同比下降57.38%,而海外营收同比增长171.33%,销售占比也从 2023年4.69%大幅增长至 23.85%。其中,印度、土耳其、欧洲等主要海外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今年一季度,钧达股份海外营收已升至58%,发力海外效果明显。
但高增长的背后也存在“以价换量”的无奈,物流成本、本地化团队建设等使得公司境外毛利率已从2023年的20.55%跌至6.37%。就算如此,对比国内已经为负的毛利,海外市场仍具有极高的吸引力。
北美市场作为全球光伏产业的关键一极,即便贸易壁垒频起,依旧是企业竞相争夺的高地。钧达股份此次港股募资的资金就将用于阿曼5GW电池产能建设,主要供应北美市场。
比较好的一点是,钧达此前已谈好了客户,再开建产线。去年11月,钧达公告与北美一家头部组件企业签署了《合作意向备忘录》。根据协议,该北美合作伙伴有意在2025年从钧达股份采购1GW至2GW的高效电池产品,以满足其高质量组件的生产需求。
中润光能若能港股上市,其募集资金也将用于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建立新的海外高效光伏电池片生产基地,以及未来五年在新型光伏电池片及光伏组件产品方面的研发工作和技术创新以及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根据招股说明书,募投项目之一的美国生产基地预计将于2026年完工,中润光能表示此举将实现产品直接送达海外客户,拓展海外销售覆盖范围,从而积极应对光伏行业的贸易壁垒。
但美国对华政策反复无常,美国项目的投资与收益并不能完全确定,已赴美的组件龙头在用各种办法减少美国政策对工厂的威胁,这对于此前并无类似经验的中润光能来说,赴美建厂绝不轻松。
TOPCon技术红利期已过,电池片企业下一战场在BC
电池片是决定光伏组件相关技术及转换效率的核心环节,光伏技术迭代对于电池片影响高于其他环节,企业在技术更新期获得溢价,实现弯道超车。钧达股份、英发睿能正是抓住了TOPCon技术的红利,排名和出货量快速上升。
不过,随着TOPCon技术的快速普及,以及一体化龙头企业加速推进TOPCon2.0量产升级,并进行3.0的研究,专业电池片企业先发优势正在被抹平。
在转换效率方面,钧达股份的电池转换效率突破了26.3%,而大部分组件一体化龙头企业的电池转换效率也到达了这个水平。
专业电池企业的竞争壁垒被瓦解,陷入同质化竞争中,未来能获得的市场可能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持行业领先地位所需的技术研发费用,以及促进电池升级改造的资金消耗,对专业化企业更是一种考验。
没有组件龙头的财大气粗,专业化企业生存压力增大,在研发投入上正大打折扣,更应该思考如何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2024年,钧达股份已减少了关于TOPCon电池的研发投入,并进行大规模的裁员,研发人员同比下滑75.96%至324人。
从财报来看,钧达股份将重点放在了基于TOPCon的BC电池技术上。但由于当前BC电池相较TOPCon电池并不具有综合性价比优势,公司将择机推动TBC电池量产。
当TOPCon技术红利不再,BC 技术成为电池片企业新的战场焦点,电池片与组件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也在创新。
以TOPCon出货为主的电池片黑马英发睿能已经和隆基联手正在上马HPBC电池,首期6GW产能将于2025年建成。这次合作意味着英发睿能有望成为市面上第一家外销 BC电池片的专业电池厂,也体现了电池片龙头追求差异化竞争的心态。
另一边,深耕BC技术爱旭的BC电池没有对外售卖过,但其公司高层曾对外透露,就BC电池外销来说,在合作伙伴确实需求的前提下,爱旭在研究如何进行合作,这与售卖电池的方式并不同。
今年4月,爱旭股份已与创维合作,共同投资ABC基地项目,爱旭为该项目提供包括产线建设、设备选型、技术改进等咨询服务。这种核心技术自主掌控 + 产业链开放协同的模式,既避免了单纯技术转让的风险,又通过规模化合作降低成本。
近期,还有一家电池片企业金阳新能源官宣与晶澳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将共同投资4GW混合钝化背接触(HBC)电池产线升级项目。金阳将授权该合资公司使用其HBC太阳能电池专利技术。
金阳新能源宣称,推动行业中PERC和TOPCon闲置产线升级为HBC。这无疑为光伏电池技术迭代再加一把火,但其技术成效仍有待观察。
去年9月,金阳新能源曾与隆基、钜能成立合资公司,将生产HBC太阳能电池。
按照当时的说法,隆基用部分产线设备,帮助该企业完成量产探索,验证技术路线水平。符合效率及质量等各方面相关的合同规范后,合资公司将向隆基或其关联公司出售大部分生产的HBC太阳能电池,并由隆基或其关联公司进一步封装成组件销售。
近期,隆基在官微已正式官宣HBC新品,笔者猜测,这款产品可能就是该合资工厂的新品。根据官方介绍,该产品将主要供给欧洲户用市场。
在光伏电池技术迭代的浪潮席卷下,光伏电池行业已完成了一轮洗牌。对于尚未绑定组件龙头,或缺乏新技术布局的企业而言,若无法在BC、叠层等赛道抢占先机,未来不仅市场份额难以维系,甚至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彻底边缘化。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