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光伏企业2024年度业绩预告陆续披露,光伏行业陷入集体性失血的舆论漩涡。面对龙头企业动辄数十亿的亏损规模,市场情绪在“唯盈利论”的偏颇认知中持续发酵。在这场喧嚣背后,我们更需要理性思考:当行业步入深度调整期,究竟应该以怎样的价值标尺衡量企业?
审视亏损表象下的战略定力,可见差异化竞争的燎原星火。一些在业绩快报中呈现赤字的企业,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主动规避同质化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他们选择将资源投向创新差异化领域,即便承受短期阵痛,也要为行业构筑新的技术护城河。这种战略定力,是不是更应被肯定与赞扬?
资本市场惯用的“财务健康度”标尺,难以丈量技术攻坚的战略价值。
那些热衷于“复制粘贴”的跟风企业,与执着于技术迭代的探路者,正在书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叙事。这种分野,恰似光伏产业从“三头在外”到全产业链崛起的进化史重演。
在这个价值重估的关键节点,我们更应关注三个维度:研发投入强度是否超越行业均值,技术储备能否支撑下一轮产业周期,生态构建是否着眼全产业链共赢。那些在N型技术、钙钛矿叠层、智能运维等赛道持续加码的企业,正在为行业绘制新的价值坐标。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真相后依然热爱。”谨以此文,致敬那些在至暗时刻仍执着于创新突围的光伏企业。他们的选择或许不被短期财报所印证,但必将镌刻在产业进化的丰碑之上。当技术突破的曙光穿透产能错配的阴霾,市场终将还坚守者以公正。
光伏龙头集体失血,早现端倪,意料之中
企业年度财报,宛如一份对过去一年经营成果的答卷,其优劣往往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每当年度财报发布,总能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而今年的答卷,尽管略显“惨淡”,却也在意料之中。早在2024年第一季度,光伏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便已受到市场的显著冲击。
2025年1月,上市光伏龙头企业陆续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清一色”的亏损数据令人唏嘘。大部分企业业绩下滑明显,仅有少数企业勉强维持微利。这场下行周期无情地揭示了光伏行业的残酷现实。
与此同时,舆论借势这股颓势带来的“流量密码”,争相追逐热点,通过比惨的方式获得了不少关注。
然而,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一员,我们更应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为这些遭遇困境的龙头企业发声。
因此,我们仅提供部分龙头企业的预亏统计数据,并非为了比惨,而是为了展现光伏龙头普遍面临的困境。
事实上,这场失血的序幕早在2023年便已拉开。
2023年,延续2022年的“拥硅为王”盛世,光伏产业链的迭代与扩产成为市场主旋律。下游产能的扩张,自然需要上游硅料产能的协同。然而,硅料环节的产能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组件产线的建设速度。
相关数据显示,一条硅料产线的建设周期通常为12至18个月,复杂或规模较大的项目甚至需要18至24个月。此外,硅料生产属于化工领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