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世纪新能源网、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追光而行 绿动未来!《中国交通报》专题报道中交光伏交能融合创新实践

   2025-05-06 中交光伏2340
核心提示:中交光伏将继续践行“交能融合+零碳交通”发展路径,聚焦交通能源融合的核心技术攻关、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与多场景推广实践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一场关乎交通与能源的深刻变革正席卷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碳减排需求巨大,推动交通与绿色能源融合发展势在必行。日前,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交能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积极稳妥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支撑。

中交津石高速天津西段10兆瓦光伏项目

中交集团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大力布局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自有场景优势,2022年中交集团设立了分布式光伏投资开发运营平台——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光伏),3年来成绩斐然。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城乡)副总经理闫哲彬表示,这与中交集团的战略布局密切相关。2024年,中交集团新产业发展事业部与中国城乡合署办公,一体化运行,履行中交集团新产业统筹和发展双重职责,持续加大在交能融合领域的投资开发力度。

作为承接中国城乡绿色能源业务板块发展的主体单位,中交光伏紧紧围绕“大交通”领域,开发建设“交通+光伏”“光储充一体化”等能源新基建项目,打造智慧低碳绿色公路,构建绿色交通能源补给新生态。从破浪启航到目前在全国10多个省份布局新能源投资项目,中交光伏以“追光”之姿,让每一寸路网、每一座枢纽都成为“会发电”的低碳细胞,实现绿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1

在不同场景落地多个标杆项目

交通基础设施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绿色能源开发的重要载体。中交光伏深度践行交能融合模式,依托中交集团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产业优势,形成了以光伏、储能、充电桩等投建营为一体的业务布局。

在广东省清远市,打造的清远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交能融合示范项目,总占地面积约9000平米,包括光伏车棚8座,地面光伏电站2座,屋顶光伏电站1座。项目年均发电量约94.7万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85.4吨。

中交清远高速公路回澜服务区交能融合项目

千里之外的天津,在天津地铁车辆段、停车场屋顶布设光伏系统,部分区域采用轻质柔性组件,兼顾结构安全与采光通风,实现不干扰原设施的绿色电力供应。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超440万度,年减排二氧化碳超3600吨,为地铁运营提供补充能源,有效降低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

在沿海港口,将光伏+储能系统与岸电系统联动,为靠港船舶提供清洁电源,有效替代传统柴油发电,解决靠港污染问题。

这些是中交光伏围绕大交通场景应用,有效将新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两个行业隔离的系统,演变成为相互融合、集成衔接、协同发展的形态的典型案例。在不同场景的实践案例中,通过差异化解决方案,不仅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稳定供应,还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交通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们在为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工具持续提供绿色清洁能源的同时还盘活了闲置土地资产,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中交光伏副总经理徐华峰说。

“高速公路作为典型的大负荷连续运营系统,是交能融合的优质场景,‘人车路能环’五大要素中能源是核心。”中交光伏总工程师徐小勇说。据介绍,目前系统推进中交集团自有高速公路分布式光伏开发,总公里数已达5000公里,覆盖全国10省(市),包含192个服务区、195个收费站、30个管理所中心、12个互通立交区、35个空闲地块、190个隧道出入口及1个路基边坡等场所,利用建筑屋顶、闲置土地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预计可实现400兆瓦光伏装机。截至2025年3月,已经建成26条中交自有高速公路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装机容量超100兆瓦,目前已跻身交能融合领域装机量全国前三位,在贵州、重庆等(省、市)交能融合项目装机均位列第一。

中交榆佳高速公路交能融合项目

打造的榆佳高速“源网荷储”微电网示范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案例”。项目负责人朱沈锋介绍,项目采用“分布式光伏+储能+直流充电桩+柔性交直流电网”的模式,依托榆佳高速沿线管理中心、服务区、收费站等,部署1.3MWp分布式光伏系统、100kW/200kWh储能系统、4*120kW直流充电桩系统,构建“源—网—荷—储”多层级一体化交能融合系统,形成清洁、低碳、融合高效的新型公路交通自洽能源体系。此外,依托本工程开展中交集团重点科研项目“高速公路‘源网荷储’微电网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建立了多能互补的高速公路能源结构,做到优化交通行业能源产业结构,改善用能浪费和线路损耗现状,降低用能成本;通过创新性的变压器低压台区柔性互联技术和含高比例源、储接入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配电网电压优化控制方法,对典型案例场景内设备负荷进行运行状态优化,控制调度整个微网系统能量的生产、利用、存储和释放,实现场景内发储用的优化平衡,提高消纳率,达到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的目的。

“我们在项目策划阶段就积极与业主、设计单位协同对接,在交通设施中因地制宜布局光伏系统,充分挖掘收费站、服务区、管理中心、边坡、隧道口、匝道圈等交通场景资源,有效解决空间资源受限问题,提升单位面积绿电产出效率。在建设和运营阶段,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智慧运营和智能生产,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交光伏项目管理部负责人黄金华说。

2

平衡发展与安全运行双重需求

在推进交通与新能源融合的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兼容性与安全性始终是核心挑战。中交光伏通过精细化设计、前期多方案论证,确保能源系统部署不干扰交通运营设施的既有功能。

在轨道交通项目中,采用轻量化组件、非穿透式安装方式,规避结构增荷和渗漏风险;通过精细建模评估施工期间等对轨道运行系统的潜在影响,设立多级安全阈值;在高速公路和港口光伏项目中,联合业主方、政府主管部门开展“交通+能源”融合设计,优化光伏布局对交通安全与形象的影响,推进“零影响”集成。在边坡上将防护结构与发电功能深度融合,在高速公路声屏障、车棚、港口岸桥结构设计中引入光伏材料,有效解决空间资源受限问题,提升单位面积绿电产出效率。

“这些探索为交通基础设施负荷较重区域的绿色能源集成提供了可行路径。”徐小勇说,当前交通能源融合仍面临三大瓶颈:一是技术成熟度不足,关键设备(如光伏适配道路、低成本高密度储能)亟待突破;二是政策协同不强,交能融合用地审批、并网流程存在多头管理、标准不统一问题;三是成本控制压力大,交通场景多为非标准场地,建设与运维成本高。

中交贵州道安高速公路云盘山隧道交能融合项目

为此,中交光伏在加速交能融合项目落地的同时,还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联合高校进行科技研发,在光储直柔、多能互补、高速公路沿线光伏无人机巡检等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开展标准研制,参编了《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建设技术指南》《高速公路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智慧运维管理指南》等标准。

面对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交光伏打造具备中交特色和行业竞争力的智慧能源管理体系,建立数字化、智慧化的分布式光伏运维系统。依托自主开发的智慧运营平台,将所有运营电站数据纳入平台管控,结合AI算法,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整合气象、政策及市场数据,精准预判电价波动,开展绿电、绿证交易,根据政策调整,试点绿电直供、隔墙售电。自2024年以来,中交光伏紧跟政策导向,在江苏省和浙江省试点布局绿电交易,2024年10月完成了首笔绿证交易;截至2025年2月,中交光伏完成绿电交易10万千瓦时;2025年预计完成绿电交易超100万千瓦时。

面向未来,中交光伏将继续践行“交能融合+零碳交通”发展路径,聚焦交通能源融合的核心技术攻关、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与多场景推广实践,突出“核心资产+核心能力”,全面布局交通+光伏、储能、充换电站等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拓宽内外部公路、机场、港口和轨交等交通场景,推动形成可再生能源与交通系统深度融合、互利共生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助力中交集团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增长极,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坚实力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