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春回大地,但多晶硅市场依然冰封,价格僵持甚至下滑。经过了一个多季度的减产自救,多晶硅仍未显示出摆脱困境的迹象。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四大巨头通威、新特、大全、协鑫一共亏损近190亿,相当于把2023年净赚的261亿利润吐出大半,足以在光伏史上记上一笔,短短两年,市场变化堪称“冰火两重天”。
“一定要有人离开‘牌桌’,才是反转信号。当有大量硅料新玩家在退出、破产、资不抵债或爆雷的时候,市场底部就到了。”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2024年年中说的这段话正在被残酷验证。
上一轮行业大洗牌过后,仅有6家多晶硅企业存活下来。
这一轮洗牌,停掉的产能永远开不了,甚至,硅料四大龙头也正使出浑身解数,挺过持续流血。
硅业分会:多晶硅库存仍在39万吨高位
2024年12月24日,通威股份和大全能源同日发布减产公告,标志着继二三线企业相继停产后,多晶硅头部企业也正式进入低负荷运转阶段。
到今年一季度,组件市场经历一场短暂的“狂欢”,带动了下游快速出清。但过快的抢装节奏带不动硅料市场出清,硅料企业面临的仍是极高的库存量以及持续的流血。
根据安泰科公布的数据,去年6月底多晶硅库存为25万吨,到12月底,多晶硅库存累计已达40万吨。
而到今年3月底,根据多方数据来看,多晶硅库存仍在39万吨左右的高位徘徊,这意味着2025年第一个季度仅减少了一万吨的库存!
归根结底,现有的多晶硅产能实在是超出市场需求太多了。
按照硅业分会预估,2025年全年多晶硅总产量预计在166万吨,全球需求约170万吨,供需基本匹配。去库存速度必然缓慢。
今年一季度各家企业开工率都处于降负荷运行状态,每月总产量都维持在10万吨以下,1-3月分别在9.7、9.23、9.7万吨。
作为对比,2024年一季度,多晶硅产量分别为17.13、17.52、18.6万吨。全行业产量下降明显,但还不足够。
自2024年4月N型多晶硅价格剧烈下滑降至5.2元以下,抵达大多数企业现金成本,甚至跌破部分企业现金成本。
至今,大多数硅企现金成本亏损情况已接近一年,流血的现状仍未好转。
从一月中旬4月中旬,硅料价格一直维持在同一价格线上,即:
n型复投料成交价格区间为3.90-4.6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17万元/吨
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3.80-4.1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3.90万元/吨
头部企业与直接下游签订的N型复投料签单价格在4.1万元/吨及以上。但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现阶段价格仍无法覆盖生产成本。根据硅业分会调研,目前企业暂无确定的丰水期复产计划,月度排产维持稳定。
最近,网传一张截图进一步爆出硅料企业现状。
光伏产业的出清,始于硅料也必将终于硅料。
没有人能准确判断,光伏何时能走出低谷,硅料龙头企业也必须加紧存粮过冬的脚步。
龙头企业如何补血?
在库存没有明显改善,价格持续维持在低位的当下,各家企业能做的要么开源,要么节流。想要撑得更久,终究还是比拼硅料的成本优势。
四大龙头能打出的牌大不相同。
通威股份
战投化债,技术创新破局
永祥股份主营的硅料业务,一直是通威盈利能力的核心支柱。2023年该公司利润占到总公司利润的64.88%。但到2024年,受多晶硅价格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减弱。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约为50.99%,较2023年底增加了14.04个百分点。
今年3月,通威股份宣布为子公司永祥股份引入战略投资者暨实施百亿级别增资扩股。
本次引入百亿战投则是意在“输血”,增资款项主要用于永祥股份偿还金融机构负债、补充流动资金等。
公司否定了公司资金紧张的说法,指出当前公司在手现金充足,同时可预见的2025年资本开支将同比大幅下降。公司目前暂无其他股权融资计划。
倘若此次增资的100亿元完全用于偿还负债,以永祥股份当前346.74亿元的负债总额来看,公司资产负债率将有望降至31.63%。
引入战投化债对于稳住永祥股份至关重要,也是通威打赢硅料企业存亡战,维持行业地位的关键一笔。
截至2024年8月,通威的硅料现金成本已降至35元/kg,碾压同类路线企业。如今,通威还在四川永祥二期项目中新增1万吨/年粒状硅中试线,正式上马“粒状硅”,引发行业震动,必将对硅料格局带来影响。
协鑫科技
发挥颗粒硅优势,库存行业最低
2024年底,协鑫科技曾公告,计划通过配售及可转债融资约51亿元,用于颗粒硅技术迭代与产能优化。截至2025年1月,该公司15.3亿港元配售融资款项已经到账。
颗粒硅是协鑫花费14年时间推出的革命性产品。协鑫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朱共山曾言:“一旦有人触犯我的专利问题,我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知识产权。”
根据协鑫科技2024年年报数据,2024年全年颗粒硅平均现金制造成本约为3.3万元/吨,市场平均售价约3.4万元/吨。到今年1-2月,协鑫已将颗粒硅平均现金制造成本下降至约2.7万元/吨。
2024年度,其颗粒硅总产能48万吨,产量26.92万吨,同比增长32%,出货28.19万吨,同比增长45%,颗粒硅销产率达105%。朱共山称,颗粒硅的库存创行业最低,头部客户应用比例已超过40%。
按照协鑫科技自身的预估,今年一季度开始大概率现金流回正,3季度实现月度盈利,4季度实现季度盈利。
支持协鑫下这一判断的自信,最核心的还是颗粒硅的成本优势,以及颗粒硅更低的碳足迹,能让下游持续放量,目前,颗粒硅市占率已突破25%。
协鑫在技术选择上的另辟蹊径使企业付出远超其他企业的成本代价,但若能走通,也必会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底气。协鑫旗下另一家公司也在验证这一路径,协鑫光电转化效率27%以上的钙钛矿叠层商用组件将从2025年起持续放量,协鑫光电力争今年年底在香港IPO。
大全能源
提升N型料产能,保持较低开工率等待拐点
大全在硅料行情快速上涨时相较同行的扩产动作明显更加克制。其2024年全年多晶硅产量为20.5万吨,销量为18.1万吨。
截至24Q3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35.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0.68%,财务状况稳健。截至2024年底,公司多个募投项目按计划实施完毕。对于大全能源而言,极低的资产负债率是其渡过危机的底气。
但补全短板,构筑稳定的核心管理、技术团队更是当务之急。近两年,该公司至少已有7名高管或核心技术人员离职。
减产也使得企业进行了裁员,在高盛的调研中显示,管理层表示继2024年裁员10%-15%之后,2025年可能继续裁员至多20%。
对于颗粒硅的态度,其公司副董事长徐翔在2024年年初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曾表示,“如果颗粒硅能取代西门子法棒状硅,那就是颠覆,而我们公司的价值就会变为零。”
后面还有一句话是,颗粒硅还有很多瓶颈要攻克。但如今,其他企业突破产业瓶颈,难以避免的给大全带来危机感。
2024年11月,大全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根据媒体报道,该研究院将颗粒硅、钙钛矿等前沿太阳能电池材料纳入重点研发范畴。
但从财报数据来看,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仅3.7亿元,同比减少了52.86%,这必将影响企业在新技术上的研发进展。
大全目前的主要经营策略还是保持充足的现金流,实施稳健的资产负债管理。
稳健不意味躺平,头部企业降本需求强烈。大全N型硅料产量比例自2023年的40%提升至2024年的70%,其硅料的现金成本到2024年第四季度已降至35.19元/kg。
按照大全的规划,2025年将维持在低负荷运行状态。展望2025年,公司预计第一季度多晶硅产量为2.5-2.8万吨;全年产量指引为11-14万吨。目前,公司库存约低于两个月产量。
新特能源
母公司输血+业务多元化
从2024年中期开始,新特能源就在对部分产线进行检修改造、减产控产。公司2024年多晶硅产、销量分别为19.88、19.92万吨,同比+4%、-2%,其中4季度仅产出1.7万吨,售出1.6万吨,分别环比下降51%、64%。
去年年底,受行业变化以及业绩影响,新特能源“回A”计划终止,重要融资路径关闭,20万吨扩产项目暂停。
在业绩面临困境之际,母公司特变电工伸出援手,将间接控股的孙公司准东能源49%的股权转让给新特能源,转让价为15.08亿元,通过优质火电资产低价转让给新特能源输血。
截至2024年年底,新特能源资本负债比率为30.55%,较上年末增加8.68个百分点。新特能源在年报中预警,若多晶硅价格持续低于4万元/吨,30.55%的资产负债率可能进一步攀升。
新特能源虽然多晶硅板块收入暴跌60.29%,但其业务多元化初见成效,电站建设(+18.97%)、电站运营(+6.18%)及电气设备(+45.82%)三大业务逆势增长。
另外,新特能源2024年还出现了减员增薪现象,按照公司的解释,主要是因为高薪引才与低效裁员,将人力成本从生产端向研发端转移。这是在激烈竞争中的必然选择。
尤其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中明确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后,新特能源必须走出依靠自备电厂的电价成本优势,通过技术来降低成本。
在庞大产能与高位库存的逼迫下,硅料的洗牌绝不止于将行业新玩家的淘汰,头部企业的处境同样危机四伏,存在掉队风险。纵观光伏产业周期律,过度扩张者将承受产能反噬,技术滞后者的护城河会被迭代浪潮冲垮,管理失序者则可能成为周期中的牺牲品。
但危机亦是分野时刻,协鑫与通威的“技术+生态”对决,或重塑光伏上游格局。
景气之期,百业昌隆,同沐利好,尽展欢颜;
下行之岁,独彰英豪,再塑格局,重描新卷。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