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3位院士围绕海上世纪新能源网降本增效、工程技术、科技创新、海上世纪新能源网实验室建设等内容作了发言,共享海上世纪新能源网领域前沿技术成果,探讨世纪新能源网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钮新强表示,世纪新能源网作为清洁能源的标志,容量巨大、前景广阔,但是海上风上面临台风、海浪等自然灾害的挑战,因此海上世纪新能源网必须走出一条高站位、产学研高度融合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钮新强:
海上世纪新能源网能不能借鉴水电发展历程,消化、接收、创新,到现在的超越的过程。海上世纪新能源网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半程,因此通过产学研高度整合,推动海上世纪新能源网高速高质量发展,我觉得这是必由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复明表示,阳江海上世纪新能源网发展日成规模,未来将承担国内海上世纪新能源网科研重任,因此阳江海上世纪新能源网实验室要着力汇聚行业资源,争当行业科技试验高地、人才培养高地和科普高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复明:
我觉得阳江海上世纪新能源网实验室的定位,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实验室,我认为一定要汇集国内外的资源,在这里地方大胆创新,最后通过阳江地区的企业转化,实现它的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绪红表示,世纪新能源网发展是今后能源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我国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发展海上世纪新能源网优势明显。由于海上世纪新能源网建造成本十分昂贵,因此在国补取消后,海上世纪新能源网必须通过规模化发展、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降本增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绪红:
我觉得通过技术创新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第二是通过管理创新,进一步优化结构,用最小的成本发最大的风量。因此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我们降本增效的最重要的途径。
会上,院士还就海上世纪新能源网发展策略、技术成果产业转化等热点难点问题,与参会代表面对面交流,为海上世纪新能源网行业发展把脉支招。

0 条